溧阳市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
溧阳市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
全文检索   
乡村旅游成为振兴乡村新引擎
发布时间:2018-12-10     浏览次数:     来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释放出信号: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资源要素配置不断向“三农”倾斜,通过城乡融合、农旅融合,补短板,强弱项,能够为新时代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新贡献。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我市立足山水田园,创新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新路。

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三山一水六分田”的自然禀赋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最美净土”,也赋予了溧阳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和潜力,旅游业成为我市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效应不断外溢,乡村旅游游客也不断增多。业态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为临近天目湖、南山竹海等核心景区的农民拓宽了多种增收渠道。”市旅游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戴埠镇李家园村就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华丽蜕变的一个缩影。李家园村地处我市最南端,总面积达15.8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500人。“我们这里是丘陵山区,人多地少,仅依靠传统农业种植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难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李家园村村支书刘永友说,“李家园村是‘农家乐’集聚较多的村庄。现在,全村拥有“农家乐”80多家。”据刘永友介绍,根据经营状况不同,农民自主经营的“农家乐”利润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经营意识薄弱,缺乏现代化的营销手段,难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自主经营存在一定风险,不少“农家乐”都面临亟需转型升级的境况。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2010年,李家园村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由村民潘建华牵头26家农户成立了全省首家富民资产专业合作社。这个以“农家乐”为主题的农村经济组织,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新路径。“农户提供闲置的房屋,合作社负责统一设计客房装修和村庄旅游功能改造,然后统一经营、利益共享。”富民资产专业合作社经理郑香告诉记者,不仅闲置房屋可以入股,农民资金、人力、土地也可入股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分红,从而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该合作社拥有600多个床位,33家农户年均增收45000元,形成的产业链就地转移劳动力1500人。2017年,合作社累计接待游客4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336万元。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李家园村以农业生态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增收新途径。“我们积极引导农民围绕高效观光农业进行丘陵山区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前景好、见效快的农产品项目。”刘永友告诉记者,通过这一举措,李家园村农业企业从原来一枝独秀的李家园集体茶场发展到现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52家茶场、家庭农场和3个农业合作社,带动了当地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民零散的种植养殖业附加值也因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升。

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强大的就业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就业门槛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很多农村一样,在发展旅游业之前,李家园村的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只剩下农村妇女和中老年人在家。中老年农民年龄偏大、技术技能水平偏低,缺乏就业竞争力,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妇女,工作挣钱与照顾家庭往往难以兼顾。近年来,李家园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将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有效解决了农村中老年人群和妇女劳动力等弱势群体的就业难题。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选择回乡从事旅游行业,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乡村旅游使李家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刘永友笑着说,目前,该村共发展酒店、农庄和特色民宿100多家。旅游内容也从原来单一的餐饮住宿发展到现在集餐饮、住宿、采摘、垂钓、会议、娱乐、漂流、拓展训练等多种旅游项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2017年,李家园村实现经济总收入2.5亿元,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350万元,村人均纯收入3.8万元。“今年,我们村还被评为江苏省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近年来,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优势,以及溧阳“1号公路”的串联,全市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推动精品民宿发展、推进溧阳茶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品质得到了新提升,不断涌现出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

记者从市旅游局了解到,截至2017年底,溧阳已拥有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9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4家、二星级4家。全市纳入统计的乡村旅游点共231家,并形成了天目湖镇、戴埠镇、上兴镇三大集聚区,成为溧阳旅游与休闲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亮点。据测算,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达1.12万人次,直接和间接为农民提供就业2.3万人次,直接和间接为5万多户农村家庭增加收入。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修复、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的提升,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有力推动了溧阳乡村振兴进程。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旅游也要有新作为、大作为。”市旅游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溧阳乡村旅游将继续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产业品质,增强竞争实力,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拥有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