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垃圾,转化的是资源。因外形似蛆,黑水虻一直不太讨人们喜爱,但在别桥镇七谷生态循环农场农场主戈芬的眼中,它可是大功臣。戈芬利用黑水虻的幼虫来处理餐厨垃圾,让餐厨垃圾“华丽转身”,成了宝贝。
近日,记者在七谷生态循环农场黑水虻养殖基地看到,一排排水泥池里,密密麻麻的黑水虻幼虫在不停地蠕动,争抢着剩菜剩饭,戈芬正不停地用处理过的餐厨垃圾给它们喂食。据介绍,农场现已建成有机废弃物就地处理生物转化场及繁育场地700平方米,每天可产出虫卵500克,可处理1吨多餐厨垃圾等有机固体废弃物。
作为农场的“灵魂人物”,黑水虻在农场运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场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戈芬告诉记者,黑水虻学名叫亮斑扁角水虻,别名凤凰虫、七谷虫。幼虫营腐生性,喜生活在潮湿的淤泥、草皮、树皮、动植物残体中或猪舍、牛舍、鸡舍、垃圾堆上,以新鲜的猪粪、牛粪、鸡粪、腐烂的动植物为食,也可以农副产品下脚料及豆腐渣、米糠、麦麸、酒糟为食,因此可用其处理垃圾,一只幼虫能处理垃圾2~3 千克;50万只幼虫在8 天之内可处理1 吨之多的餐厨垃圾。
目前农场里黑水虻的食物主要来自于别桥镇政府、无人机产业园及镇上两家企业食堂的餐厨垃圾。每天,戈芬都会将运回来的餐厨垃圾进行处理,先分拣出筷子、瓶子、塑料袋等固体物,然后滤水、加入微生物进行发酵,再用来喂养黑水虻幼虫。戈芬养殖黑水虻的目的不只是处理垃圾,她还利用养出的虫子发展下游产业链。黑水虻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各种动物所需微量元素,虫体可以直接作为饲料喂养鸡、鱼等经济动物。因此,戈芬摸索出一条绿色生态循环养殖产业链:有机废弃物养殖黑水虻——以黑水虻为饲料生态养殖鸡鸭鹅、鱼虾蟹——养殖鸡鸭鹅产生的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作为食物喂养黑水虻。黑水虻幼虫作为优质的饲料蛋白不仅可以在自己的农场上使用,还可以出售给其他养殖场,从而带动更多养殖场进行生态养殖,增加经济收益。
戈芬的农场现已有生态种植示范区100多亩,以昆虫蛋白为主的生态水产养殖示范水面30亩及果园家禽生态种养结合区10余亩。正在鱼塘边钓鱼的顾客张师傅笑着说:“这里鱼塘钓上来的鱼肉质鲜美,口感好,没有药味,我可是这儿的回头客。”
戈芬常常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自己的创业历程。从了解黑水虻到建设以黑水虻为生物媒介的生态循环农场,戈芬一直在探索学习。为了掌握黑水虻养殖技术,她一方面自己埋头试验多种养殖模式,一方面走出去学习,终于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在溧阳养殖黑水虻的技术。戈芬说:“我的目标是发展种养结合可持续可复制的环保型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农场,有效解决乡镇范围内有机废弃物就地处置,资源化综合利用问题。”
谈及下一步的打算,戈芬信心满满。她表示,下一步,农场拟研发黑水虻养殖专用生产线,扩建有机废弃物就地处理生物转化场及繁育场地1200平方米(处理能力达5~10吨/天,可覆盖处理别桥镇及周边乡镇范围内所产生的餐厨垃圾)。最终目标是以农场为技术研发和服务媒介,将该技术标准及模式向周边乡镇复制推广以解决更多乡镇、城市的有机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问题。戈芬的养殖模式为她带来了养殖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在今年常州市妇女“三创”大赛中,她的生态循环养殖项目荣获三等奖,而她本人也荣获常州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